2024111星期四 120534

菜篮•生态•民俗•传说•古迹里的总堡乡

浏览: 作者:李伟 来源: 时间:2023-09-04 分类:文化旅游
总堡地区甚至民和地区社火里面都是打狮子表演,都是成双成对的表演,或者两个大狮子带着两个小狮子,还有的地方是打牦牛,唯独上垣坡的社火里面是打老虎的,耍社火是只有一只老虎和一个打虎人,据留传是李存勖十三太保打掉了王员外家养的老虎,从此耍社火是只有打老虎没有打狮子一说,所以社火表演中只有在垣坡村有打老虎的表演习俗,也许为了纪念或许是某种象征意义吧

【亚洲华语文旅 青海 民和】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 总堡乡处湟水谷地南侧的山地与沟谷地之间,南与大庄乡、马营镇毗邻,东与隆治乡相连,西与古鄯镇相接,北与巴州镇接连。总堡乡下辖十一个行政村:垣坡村、三家村、高家村、深巴村、台二哇村、占沟村、总堡村、哈家村、三垣村、总垣村、中垣村。建县前为碾伯县辖大总堡,建县后设总堡乡。位于民和县境东部,距县政府所在地四十二公里,以汉族为主,五八年并入隆治公社,六一年分设总堡公社,八四年复设总堡乡。

总堡菜篮:转型发展,绿色致富

总堡垣上的万亩设施农业基地,是从2000年招商引资而来,在总堡垣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改变了这里人们从原来以农作物为耕作方式的习惯,成为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的耕作模式,其中中垣、三垣、总垣以及高家等村为主,整齐划一的规划,先进超前的技术方式建立起一排排温室大棚,当时成为民和县以农田经济发展转型的最早乡镇之一,它改变了老百姓千百年来的种植习惯和经济思路,这就是转型发展,绿色致富的特色雏菊模式,从而开创了总堡乡统一整村集体集约化规划并管理温室大棚的先例。

“总堡的葱是壅出来的”说的便是总堡的葱长得又大又粗,是与比别的地方的葱不一样的区别。其实,总堡的葱的发展是历史有目共睹的,在旧社会,也就是解放前就有名气了。这里的人们把种植的葱用驴、骡等交通工具驮到当时的“旱码头”马营集市上去贩卖,集市上的人们更喜爱找总堡的葱,如果在集市上看到的是又长又粗的葱,就说明是从总堡产的葱,而且做出饭的味道也是不一样,也许这和总堡的水土有关吧!所以自古以来总堡的葱就是很有名气的。因为总堡乡的地理特征是由“两水夹一垣”构成的,由古鄯水库起从深巴村到垣坡村的西沟河,与七里寺到垣坡村的总堡河,这两河所夹的总堡垣构成了总堡乡的大致轮廓,所以说总堡乡大多是以水浇地为主,再加上这里肥沃的土壤,形成了独特的地然环境。

总堡乡从2021年开始规划试种1.33公顷的葱,并以“支部+合作社+村民”的种植模式,发动像李彦山、李海云等一样的种植大户,总堡乡台二哇村“露天大葱种植项目”有13户,这和台二哇村的黑泉水和黑土壤也有关,而且他们祖上都是种植大葱的能手,用羊粪、油渣等施肥,用这种自然传统的种植模式来培育发展大葱的种植。

总堡乡坚持党建引领,稳住农业基本盘,以“玉米黄豆复合种植示范基地”,推广试种1200亩“玉米黄豆”套田,在全省率先提供了“玉米黄豆套种”试点经验,也为民和县乡村产业振兴探出新路径。

在哈家村、总堡村集中连片种植娃娃菜、西蓝花、红笋等6个品种1500亩露天蔬菜。实现连片种植,集群发展的模式,与此同时为解决产销问题在三家村投资1000万元修建蔬菜保鲜库一座,搭建拱棚220个,总堡乡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争取先党员后群众,先致富能手,后普通农户的方式着力打造千亩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点。

“种植的羊肚菌43个棚,平菇6个棚,平菇销售了3.2万斤6万多元,为当地16个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他们人均收入2200元,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模式目前是一种致富就业的最佳方式之一”总堡垣万亩设施农业基地温室棚内负责人介绍到。总堡乡政府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模式继续在中垣、总垣、三垣、高家等村盘活年久失修或老化的900余座温室大棚,将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羊肚菌、赤松茸、草莓等瓜果蔬菜种类,加大助力乡村振兴。

总堡乡委党积极探索引进,充分利用现有产业资源,将三家村760亩退耕还林中的100亩山杏树作为试点,引进新疆树上干杏,采用嫁接技术,逐步实现,从“景观林”到“经济林”的转变,同时打算在林中养殖芦花鸡,将生态养殖和经济林收益结合,为全县退耕还林地山杏嫁接提供试点经验。

“占沟的萝卜,总堡的麻,台二哇的大葱香喷喷……”这些说的都是总堡乡一村一特产,各村都有各村的特色种植。总堡乡党委也将按一村一品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不断地在致富路上想对策。

“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真情”垣坡村致富带头人李福林、祁生才于2022年9月民和县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向官亭镇主动提供万斤新鲜蔬菜,及时解决了官厅镇防疫期间的部分蔬菜供应,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吃水不忘挖井人,也真正发挥了总堡菜篮子的就地取材(取菜)作用。

总堡生态理念从古就有

明朝由李土司管辖民和时期,其中沿着隆治乡前山包括三家村对面一直到七里寺的整个小积石山余脉的大部分就有一片原始林木,一直到解放前因不懂环境保护,乱砍乱伐环境被破坏,后经历五八年“大炼钢”时期就把一些文物遗迹和林木都破坏砍伐的一点不剩。

解放前,在总堡河里就有一道郁郁葱葱的林场,当地老百姓叫“官林”,解放后政府合理利用,那时候总堡河里绿树成荫、溪水潺潺、常年流水不断,当时也改善了这里一方的水土,总堡乡被评为民和县最有名的“富乡”之一,好多领导都愿来这里当领导,后来不知啥原因都开采的一棵不剩,林场也变得寸草不生,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河滩干涸,河流断流。

现在真正诠释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总堡乡三家村里的“一片山杏红”,秋天这里漫山遍野,层层梯田里层林尽染的“山杏红”,正如*********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真实写照。望着一眼望不到边的一片红艳艳的山林,踏着一路上的水泥路,观看着翩翩舞美的杏叶,不禁令人浮想联翩,精神焕发,情不自禁留下来再多看一眼走过的路过的美景,也正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觉。760多亩的生态环保林保护着这一方的生态环境,不但解决了不少的劳动就业题,而且这些山杏的价值收入也是个不少的数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后的价值无法预估。

44f8aa83768041d20e9fbbcc873f1bf

退耕还林后的山杏林美景

高原的春天来的比较晚一些,到了农历四月份,我们这里还是光秃秃的,但是,远远望去这儿一道道,一梁梁,一湾湾,一垄垄,一片片,一簇簇的“杏花红”,这情景只有在画家的水墨画里才看到过,犹如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人间桃源的的感觉,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情景。看着这样的场景不由得联想这片山杏不但是这里的生态保护林,而且是方圆百里民和旅游的最佳天堂美景之一。

还有哈家村后面的“护山”,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该村1985年就开始搞生态绿化的,这里层层林木,山青翠绿,碗口粗的林木漫山遍野。高家村的绿化是从联合国援助的2708工程及“北干渠”的通水就开始的,这里曾经滑坡比较严重,但是现在已经是山绿草茂植被保护很稳定了,这里的林木也已经换了好几茬了,道道山梁,层层梯田,北干渠两旁林木茂盛。还有三垣村、中垣村、总堡村、垣坡村、深巴村、占沟村、台二哇村等等在各自的村子周围每年植树造林,甚至有的村子植树造林了三十多年。总堡乡党委每年拿出一部分基金组织干部职工自愿绿化乡政府后面的山坡,这里也是林木茂盛,层层梯田一片生机盎然。

哈家村、垣坡村、三家村每个村都有百年以上的古核桃树,加以分类保护利用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生态项目之一。

社火和历史故事交织中的文化符号

“铁家的龙灯,垣坡的船,三家的狮子耍了个圆”说的是自古以来隆治沟比较有名气的社火表演。总堡乡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不同形式的社火,过去每年都有社火表演,一到春节,基本上每个村都能看到社火表演。每个村的社火大同小异基本上表演都是一样的,分别一个队由一名大旗带着花姑、边子客、棒棒客等共八个人,加上两个队共十六人在大旗带领下跑四门,外场子有两个妖婆子,两个买卖人,一个高尧客,两个老西番,如果耍旱船有两个队共十六人,有的村耍狮子两只带一只小狮子共八人,还有打鼓手包括擦擦、锣、鼓共三人(有的地方两队),还有抗灯笼,扛旗,扛牌灯等等一场社火演员最少五十人以上。近几年由于改革开放有的村子还有跳藏舞,耍龙灯,一场社火演员在百人左右。总堡乡只有在垣坡村、总堡村、哈家村有眉户折子戏表演,其他村只有社火没有折子戏。其中看折子戏是看社火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垣坡折子戏方圆千里家喻户晓,看垣坡折子戏是人们翘首以待的项目之一。从农历十月初开始排练,正月初二开始表演,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结束。折子戏表演时人们几乎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有时组织场子的人员把老百姓挡都挡不住,演出到哪里,哪里就是人山人海,虽然是尘土飞扬,但是场场爆满,场场欢歌笑语。鼎盛时期的演员就有30多个,那个场面也就不言而喻,表演的剧情有《张良买布》《辕门斩子》《牧童放牛》《三进士求官》(也叫怕老婆顶砖)《刘海打柴》《王大娘钉缸》《李彦贵卖水》《娃娃鱼》《小姑贤》《烙碗记》《烧窑》《放饭》……等等节目。村里每年举行一次,后来隔年举行,再后来由于经费隔数十年举行一次。但在这一地区,每个人说起垣坡折子戏时,都啧啧称赞,喜不胜喜。总堡乡政府每年正月十四都组织社火汇演,凡是表演社火的村子,正月十四这天都要集中到乡政府来表演。当时那个场面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四面八方的生意人也都汇聚而来。

总堡地区甚至民和地区社火里面都是打狮子表演,都是成双成对的表演,或者两个大狮子带着两个小狮子,还有的地方是打牦牛,唯独上垣坡的社火里面是打老虎的,耍社火是只有一只老虎和一个打虎人,据留传是李存勖十三太保打掉了王员外家养的老虎,从此耍社火是只有打老虎没有打狮子一说,所以社火表演中只有在垣坡村有打老虎的表演习俗,也许为了纪念或许是某种象征意义吧。

 fb7ecf7ff62ea1eb7712f00497fce5b

现今经过修缮的盘龙寺

历史久远的盘龙寺,过去几经劫难,建而焚,焚而建,现由民和县已故文化名人范长令先生撰文立碑记之:“盘龙古刹,历史悠久,主持众甚,难以祥举,现将所知,谨列于此:李雄(垣坡元祖西宁卫指挥佥事李英之胞弟)之重孙勺失省吉转世于甘肃李姓家中凉州活佛,第一世三家活佛罗桑格勒;第二、三世三家活佛;满坪陈喇嘛(1955年圆寂);本寺寺僧李王秀(1959年圆寂);曲旦(俗名李生俊2009年圆寂)……”这是总堡乡记载少有的古刹之一。

该寺始建于西夏(1038—1227年)时期,为皇家寺院之一,重建于明洪武(1638—1398)年间,再建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自明天顺至清同治被焚的四百多年间,是否有过建而毁,毁而建的遭际已无从考证。至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垣坡信众将该寺从下垣坡大垣头迁建于今上垣坡,称之为“寺沟沿盘龙寺”又称“牡丹寺”,由于迁建时,该寺主把一页佛经刮到该处,而且那是已深冬,但一牡丹在此处盛开,故而称之。1967年“文革”已炽,寺院被毁,今有重建于三家村上垣坡。据传大垣头上的盘龙寺寺院山门,大殿立柱等处共有九龙盘柱,如果不是皇家寺院的话,当时宗教、等级森严的年代,普通人不可能在这“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允吾古道”的交通要塞历史故地上用九龙盘柱的高规格模式。

这里留有一件特别珍贵的素有“佛教熊猫”之称的历史文物“贝叶经”,共两卷经约10厘米厚,它的经卷连线部分早已风化断开。据查世界上贝叶经一共不到一千部,全中国只有西藏、云南、西安三处留有,但这里也保留下来的经卷至今无人能识别经文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希望该“贝叶经”早日得到加以保护。

 8d3ae3b9f885a06b96d76d79b8f21e4

保存相对完整的“贝叶经

历史已淹没在失落的烟尘中,但这永远的文化符号铭记在历史的年轮里,久久不能遗忘。

 f590ba8350a0bd41a6de1a59a576fd1 

带有梵文的出土头盖骨

历史遗迹与传说

一直以来上垣坡垣头被当地人叫做“山城”,它像眼睛一样镶嵌在“两水夹一山”这一交通要塞之上。登上垣头,远望便可望见整个隆治沟及下川口的古西城门一带;俯瞰脚下,垣坡村村庄一览无余;左边平视,旧时从巴州来往于垣坡的“拉马塬”道口被看得一清二楚;右面则可监看南边山坡上古有的三座大陵墓(只是现在仅可看到一座而已)。有此可见,它战略意义非同一般,除了军事要道的把守,这很可能是作为“山城”用以驻军来守卫陵墓的,这里军营中的战马还有专门放牧的“马场”,因为垣坡村东面相邻的马王家庄子里有个地名一直到现在就叫马场。而山城脚下的垣坡村一社所在之处,至今仍被人们称呼为上街、前街和后街,其中后街设有上下各一所当铺,连为“当铺一条街”,每逢农历当月“二、五、八”日便开贸易集市,这里成了过去隆治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街上曾建有两个土堡拱门,门内明面上是人家住户,地下竟隐藏着鲜为人知的陵墓群,因为在一户人家的大门前挖自来水水沟时曾出现了大青石砖块砌成的石门、石碑及墓道,当时见状的几个人大惊失色,又急忙把土坑原物掩埋上了,所以至今前街的秘密人们知之甚少,有待考证。1987年民和县政府也立碑为民和县文物单位——垣坡遗址、上垣坡遗址。我县文化学者兼民俗专家杨琪昌曾经登上垣头亲自考察研究过:“山城坐南朝北,占地20多亩山城前面约有40多亩的一片开阔地。山城东侧城墙约有2米多高,西侧城墙已经看不出来,北面也无城墙,但前面是约2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城墙东西两侧靠背的大部分是天然深沟,从城墙外东侧看墙约高10米,东北角有一处2间(20多平米)房子大的向外突出的城墩,山城南墙前有明显的护城沟约宽8米多,深1米多,整个山城占地20亩。”

 d0e5d8acaf297295a951f1deff76e0d

带有符文的石头

上垣坡山城至今还存留有城墙残垣,这里出土的文物遗迹诉说着历史的久远,好多历史学者分不清这里是历史上的“晋兴郡”还是北古城是“晋兴郡”,其中郦道元《水经·河水注》中“湟水……又东南经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意曰:允吾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也。”恰恰这个位置和允吾金城郡(下川口)刚好四十里(二十公里),方位也是湟水东南,北面是古鄯北古城。金戈铁马,兵戎相接,一马当道万夫莫开的交通要塞上从出土的文物遗迹证明了历史的久远与战略的重要,也分不清这里的历史早,还是北古城的历史早。

《顺治西宁志》明确记载第一代土司说:“明李南哥,河西土人。”河西,指元时所称西夏。《西宁府新志》亦载:“李南哥,西宁土人”。这里的土人,就是本土人士。由李鸿仪,李培业编撰的《西夏李氏世谱》记载“南哥次子,锦衣卫副千户,葬民和暖之沟原坡皇堂,有碑记,男永与昶所立碑”,还有李氏家谱记载“雄南哥祖之次子授锦衣卫付千户葬於垣坡皇堂”,明朝列大夫兼修国史总裁国子祭酒胡若思撰,翰林朱孔阳书:追赠特进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李公神道碑“……丘陇之卜,巴州之阳,阴阳结聚,松楸郁苍,腾今耀古,百世流芳。大明宣德二年岁在丁未八月十六辛未上吉立石”明确说明这里是李英祖先南哥所葬之地。如果李雄是李英胞弟,那么这里是李雄及其南哥祖上所葬之地无异。那么由民和县博物馆所藏:明故前推诚宣力武诚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会宁伯李公神道碑所记载的民和享堂李英之墓便是新坟,享堂哪儿是从李英开始所葬,而没有他的祖先陵墓葬在里面。

“丘陇”,亦作“丘垄”。(1,指坟墓,《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塋丘垄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贵贱之等级。”孙希旦集解:“墓域曰塋,其封土而高者曰丘垄。”《墨子,节葬下》:“有丧者曰:棺椁必重……丘陇必巨。”《汉书,楚元王传》:“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壠皆小,葬具甚微。”南朝 梁 江淹《恨赋》:“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明王世贞《鸣凤记,拜谒忠灵》:“丘陇頽,桑田变,天涯和鹤空悲咽。”2,垄亩;田园。南朝宋 鲍照《代边居行》:“不覩车马迹,但见麋鹿场。长松何落落,丘陇无復行。”《旧唐书,肃至忠传》:“憸利之辈,冒进而莫识廉隅;方雅之流,知难而敛分丘陇。”清 唐甄《潜书·两权》“豪杰失望,思归丘陇,人心解蔽,不可復振。”)

“巴州南面用龟卜之术找了个墓,这里松树郁郁苍苍……”方位说的就是这里,可见那时候这里就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据当地辈辈老人留传这里曾经有本山山林,如今还有用这本山林修建的房子还在垣坡村留存有人居住的。

拉马塬对面的山坡有块坟地传说是李晋王之墓,据传当年李晋王路过此地看到这个风水宝地,就吩咐他的部下,他死后的归属地就在这里。他的后人上坟祭祀时,为了尊敬亡灵,从享堂到巴州翻山而来,当远远看到他的墓地时,就下马拉着马步行到墓地,这就是“拉马缘”的来历,现在人们改叫为拉马塬。只可惜当年大开荒山,破除迷信时,把好好的墓地平整为耕地,而那些石碑,石马,石猴也早已破坏了。墓地的大致轮廓如今还依稀可辨,远看墓地真有点左青龙、右白虎、后有靠山、前有前庭之气势,远看就像大鹏展翅之状……,据今八十多岁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当年平整土地时埋在地下的石碑位置,如果洪水没有冲走的话,还在那里默默地记载着这里埋葬的具体是何人。

李晋王:指李克用,民和一带老百姓所说的西部首领。据说他临终时嘱咐,死后不要任何棺木和其他随葬品,也不要穿任何衣服,相当于净身而葬,并且留了三支神箭,出灵柩后要向东部连射三箭。李存勖觉得这样过意不去,就给他穿了件衣服埋葬了,然后向东射了三箭,而此时皇帝正在洗脸,第一支箭射在皇宫大门上;第二支箭射在皇宫屋檐上;第三只箭射在脸盆边。皇帝大惊,忙出兵西部,结果李晋王大败,为了死后不便让人们发现他墓地,就神秘的葬在这里了。据说如果不给他穿衣服的话,最后一支箭会把皇帝射死的,有可能他统一东西部而称帝之说。

晋王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个历史人物,这里有人说是沙陀李克用为先祖;有人说西夏皇族后裔为先祖。但正真能辨清的话有待于历史的考查与地下文物及石碑的重现。

察哥为西夏惠宗秉常之子、崇宗乾顺庶弟,夏贞观三年(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封爵晋王。《西夏书事》崇宁二年(夏贞观三年)九月条记载:“秋九月,封弟察哥为晋国王。”并载;“察哥,乾顺庶弟。”。察哥封晋王后,执掌兵权,多次出兵河湟。亲自出征河湟明确见载的有四次。晋王察哥卒于天盛八年(1156年)四月,享年七十余岁。

锦衣卫副千户李雄之墓东五百米处,一高高的山峦,山势独特与山坡之间,谁也不敢肯定这是坟墓还是山峦,据当地人留传这是李晋王之墓,一直以来称呼的“大岭跟”,是早年的“大陵跟”引申而来,前面下方的垣坡大方张家,据一辈辈留传是给李晋王守墓的人。

【亚洲华语文旅 编辑 曹琳 责任编辑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