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星期四 120534

62.8万平方公里沙漠如何治理?作家晓音提出建议(三) ——全面治理我国六十二点八万平方公里戈壁沙漠沙地沙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十四亿人

浏览: 作者:晓音 来源: 时间:2023-10-12 分类:新闻热点
在腾格里大沙漠,我和欢悦还看到了许多原先并不知道的沙生药用植物,如白沙蒿蒙名沙拉沙巴嘎窄叶香蒲别名毛腊或蒲根草细叶马蔺蒙名楚尔布尔乌布斯胡杨蒙名托奥罗依草木樨状草芪蒙名野乌尔或泽连希利比斜茎黄芪别名沙打旺列当蒙名稍镇臭椿蒙名干达嘎利沙冬青蒙名蒙赫哈尔加纳沙拐枣别名托尔洛格或托松托尔洛格西伯利亚滨藜蒙名卢伊尔或加格戴等一百多种植物药材

第八是寄生在“无叶树”根部的“沙中人参”。白刺与锁阳相依为伴。沙海里天然药用植物园。无叶树,蒙古人叫“查格”,我们叫梭梭树。我和欢悦第一次来到“无叶树林时,与蒙古族老中医聊起了梭梭根寄生的肉苁蓉的事来。老中医说肉苁蓉是宝贝,能治百病。他认为成年男子,肾虚滑精、腰膝软弱,可到药店里买上三钱肉苁蓉,三钱桑螵蛸,一钱龙骨,三钱茯苓,水煎连服数日,效果不错。一位在腾格里草场放牧的老人,由于身体虚弱,经常便秘,他将各等份的肉苁蓉、何首乌、白子仁,用白蜂蜜炼成丸,每服三钱,每日两次,连服一个星期,身体大有好转。看来这肉苁蓉还确有一定药疗作用哩。

我们看见三四十公顷大的梭梭林,树身光秃秃的,每棵树高四至五米,营养全靠细嫩的绿枝条供给。听说梭梭林是沙区重要的牧场,骆驼、羊儿喜欢吃它的枝条。茂密的枝条抗风固沙力强。因此能在沙中蔚然成林,犹如松柏,傲然屹立。梭梭易燃耐烧且无烟灰,火力为木材之首。一七四九年编写的《民勤县志》中写道:“炭日锁锁(梭梭),火燃时发一清香,大非石炭可拟。”所以当地群众称它“活的煤”。说来非常有趣,梭梭树具有一套战胜恶劣条件的本领。它为了抗御风沙的摧残,长得不高,枝干上长着角质层,却没有叶子,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你看,它的根扎得很深,也是为了便于吸收水分,它的寿命很长,可以在沙漠里生活五十余年。

我们边走边看,发现许多梭梭树下冒出的一个个肉苁蓉有一股奇异的香味。我使尽全身力气,用双手深挖梭梭树下的黄沙,很快露出一个浑身披着鳞片圆柱形的肉苁蓉,黄澄澄的,大约有十公斤重。我用手摸摸这个肉苁蓉,它简直像一具精美的象牙雕。

我小心地把肉苁蓉抱起来说:“腾格里大沙漠珍贵的东西真不少呀,就连那埋在沙里的肉苁蓉都能出口换来外汇。”

据采访调查,腾格里大沙漠除了肉苁蓉之外,还有一种叫迷肉苁蓉,它茎的基部特别肥厚,苞片边缘有绵毛,花冠裂片紫色,管部白色或淡黄色,它寄生在梭梭树根上。另外一种叫苁蓉,它茎的基部不肥厚,苞片边缘少有绵毛或无毛,花冠裂片紫色,管部淡黄色或白色,它寄生在红沙、盐爪爪、珍珠、白刺等植物根部上。迷肉苁蓉和苁蓉不作为商品药材收购。所以,在腾格里大沙漠挖采肉苁蓉时,一定要分清真假。

在沙区,我们还见到一个长了十八个头的怪胎肉苁蓉。这个多头肉苁蓉身高两米六,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而且还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那多姿而奇特的形态令人叹为观止。目前,中国西部沙漠地区,不合理的大量采挖已导致肉苁蓉资源濒临枯竭,野生肉苁蓉十分珍贵,也很罕见。所以,我建议在沙区多种肉苁蓉。

我还听说腾格里大沙漠生长的各种白刺根上,寄生着一种药材,名叫锁阳。蒙古族人叫它玛格,有的人叫它锁药,有的人称黄茹卵,也有人说它是锈铁棒,还有的人叫它准噶尔锁阳。蒙古族老百姓说锁阳是一种兴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好药。

于是,我们来到白刺沙堆,挖出锁阳一看,茎是肉质,呈圆柱形状,无叶绿素,黑紫红色,基部稍膨大,具互生鳞片。沙区群众告诉我们,锁阳开着暗紫色的肉穗状花儿,长在茎顶。锁阳从沙地挖出来以后,一定要去掉头部和泥土,半露半埋在沙滩的干沙层中,连晒带烫,才能早日成药。沙区一位老人说:“要选锁阳入药,最好选九头锁阳。就是九株锁阳寄生在一株白刺根上的那种锁阳。”

我们又来到了一片长着芨芨草的地方。芨芨草随着大风摆动,好像湖中的波浪起伏不定。这片芨芨草根系发达,生长繁茂,一丛一丛的,每丛几十根,多的达数百根。芨芨草有一根根坚韧、结实、细长、光洁的茎;叶鞘无毛,质坚韧,边缘膜质;圆锥花序,疏散呈塔形,集生于秆之一侧。别名称枳机草、蓆箕草。蒙名德里斯、滴里刺。

两千多年之前,边塞诗人岑参仔细地观察了边寨的景色,写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开头就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从诗意上看,此草在狂风吹过之后,仍然昂首挺胸。即使全草折断,也是不会连根倒下的。这说明此草极为刚劲,它那干枯的白色与黄沙的对照,成为荒凉边塞的象征。这种草在冬季能顶风冒雪,适应腾格里大沙漠严酷恶劣的环境而生存。即使冬天有人割掉它拿去盖房顶、搭棚圈、编席子、做篮子、扎苕帚、当柴烧,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这草枝叶又长上来了,若遇到贵如油的春雨降临,那它就生长得更加茂盛了!

芨芨草又是腾格里大沙漠的一种药材。味甘、淡性平,利尿清热。花有止血功效。沙区群众在五至七月采集芨芨花,秋天可采根茎。如果病人患有尿道炎,可用芨芨草茎基部一两,水煎服用。另外,芨芨花五钱至一两,用水煎服,可以止血。

说古论今,我们从芨芨草的生长特征,似乎更懂得了“疾风知劲草”的深刻哲理和含意。

在腾格里大沙漠,我和欢悦还看到了许多原先并不知道的沙生药用植物,如白沙蒿(蒙名沙拉——沙巴嘎)、窄叶香蒲(别名毛腊或蒲根草)、细叶马蔺(蒙名楚尔布尔——乌布斯)、胡杨(蒙名托奥罗依)、草木樨状草芪(蒙名野乌尔或泽连——希利比)、斜茎黄芪(别名沙打旺)、列当(蒙名稍镇)、臭椿(蒙名干达嘎利)、沙冬青(蒙名蒙赫——哈尔加纳)、沙拐枣(别名托尔洛格或托松——托尔洛格)、西伯利亚滨藜(蒙名卢伊尔或加格戴)等一百多种植物药材。甘草,又称甜草、甜根子、甜甘草。多年生长草本,茎根圆柱状,主根长,粗大,外皮红褐色,茎圆形直立,叶互生,小叶片卵圆形。味甘性平。炙用补脾益气,生用清热解毒,炙、生用均可润肺止咳,调和诸药。茎能清热利湿。叶能止血。甘草耐旱,善于生长在沙地。在戈壁、沙漠、沙地大量种植甘草,一来可以防沙固沙,二来可以作为名贵药材出售。生甘草五钱水煎服,治疗溃疡效果佳。

此时此刻,白热的太阳照射得这些植物不显得翠绿动人了,但它们仍然是一片蒸腾着绿色的沙中绿洲。啊!腾格里啊,你无愧是一个博大的天然药用植物园啊!

“沙中人参”,“无叶草”——腾格里大沙漠梭梭树下的肉苁蓉。

第九是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它和沙拐枣以“常胜将军”的姿态,傲视沙魔,战胜困难,被人称为“沙中勇士”。腾格里大沙漠的胡杨,蒙族人叫“托奥罗依”。我和欢悦、殷玥第二次来到腾格里大沙漠中部的胡杨林。八月的胡杨林棵棵枝繁叶茂,长得郁郁葱葱,其枝干在烈炎和沙暴的无数次摧残下,仍然显示出千姿百态的奇特景观,令人为之倾倒叫绝。王亮大叔说,再过一个月,这里的胡杨就会流彩飞金,与蓝天辉映,更加壮美了。这里的胡杨树,树干高大通直,树皮呈黄褐色,叶片长得很奇特:在幼树或萌条上,狭长如柳叶,有短柄;大树老枝条上,为广卵形菱或心形,边缘有锯齿,在同一树或一枝上常见有中间形叶。树上的蒴果披针形,三个瓣儿裂着,有短柄。我好奇地问:“不知胡杨树的花儿是啥样?”王亮大叔又说:“雄花苞儿呈倒披针形,形状很奇特。”

我们看到胡杨的根系很广,有些树在沙地上裸露着长达数十米的根网。它的根扎得很深很深,吸吮沙层深处的地下水,并能抵抗暴风雨的袭击,巍然屹立。除了胡杨之外,这里还有另一种英雄树——沙拐枣。有一次,我在腾格里大沙漠东西双合山附近,看到大风刮起的黄沙把一些沙生植物掩埋在起伏的沙丘下面,唯有胡杨、沙拐枣,依然在沙包上迎沙挺立。但不多会儿又一场沙暴突起,把胡杨、沙拐枣枝条再次全部掩埋了。我以为这一次胡杨、沙拐枣就没命了,哪知过了几个月,我第二次来到此地时,发现这些胡杨、沙拐枣又从沙丘上冒出头来,以“常胜将军”的姿态傲视着沙魔。所以沙区人们给沙拐枣起了个雅号叫“沙打旺”,沙越是打它,它长得越旺盛。为此,我写了一首儿歌《胡杨和沙打旺》:“胡杨树,沙打旺,沙里生,风里长。沙里吸营养,身穿沙衣裳,春天风沙打,越打苗越壮。夏天烈日晒,越晒越坚强,你们有特长——意志坚如钢!”

一棵胡杨树上的种子,可以繁殖数以万计的小胡杨。每年六月,当胡杨黄色的蒴果成熟时,裹籽的外壳会自然裂开,不停地向外喷撒胡杨种子。这些种子全身长满了冠状绒毛,体积比芝麻还小。它们借助风力,四处飞翔。有的落到湖盆边潮湿地带定居下来,只六十个小时就会发芽生根。只要条件适宜,胡杨的侧根可以在地下四周不断地延长,最长可延伸达六十多米,根上还有无数小幼苗不断生长。有一年,我从腾格里大沙漠采集了胡杨的种子,种在庭院里,不久,它便掀开了泥土,伸直了腰肢,一天天生长起来,显得格外秀丽。第二年,我想把庭院里的胡杨移植到大漠去,没想到它的根已经扎得很深。我用铁锨挖呀挖呀,终于连树带根挖了出来,用尺子一量,竟长达五米。胡杨这种顽强的毅力和特性,令我震撼!

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又称灰杨,别名胡桐,梧桐,异叶杨。蒙语叫“托奥罗依”。罗布人叫“托克拉克”。也有人叫“三叶树”。胡杨凌风傲沙,不畏干旱,抗逆盐碱,耐涝耐热,被人们称为“沙中勇士”。据说,胡杨树有“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之称。从敦煌铁匠沟的第三纪古新世地层中发现胡杨化石到现在,已经有六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近五十多年来,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的胡杨林遭到人为的破坏,面积越来越小。近年来,这两个大沙漠的地下水位下降,所以有些胡杨树枯死了。目前全世界荒漠地区最大的胡杨林,就在中国塔里木盆地,面积达二十八万公顷,约有木材二百一十八万立方米。

腾格里大沙漠的胡杨大部分生长在盐湖附近,因为胡杨根、干、叶都要吸收很多盐分。每年春季,沙区的人们用刀将胡杨树皮割裂接取汁液,或在树皮开裂处及树干基部土中取其自然流出的树脂。这种乳白色的汁液,人们称为“胡杨泪”,俗称“胡杨碱”,碱的纯度极高,可用于制肥皂、革脱脂、罗布麻脱胶等。按民间偏方说,胡杨泪粗品二至三钱,水煎服,可治咽喉肿痛、牙痛等。外用适量,可治痔疮、中耳炎。它的叶,水煎当茶喝,可治高血压,也可作饲料用。它的花絮捣烂适量外敷,可止血。它的根三至五钱,水煎服,可以驱虫。胡杨树木质坚硬,耐水不腐,自古就是沙区建筑和制作家具的主要用材。可以说,胡杨浑身都是宝,沙区人们少不了。如果在沙区多种些胡杨和沙打旺,并且努力保护它们,一定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

第十是沙棘果是神秘果、宝贝果。长期吃沙棘果,能治病,延年益寿。金秋的一天,我和欢悦、殷玥在巴音诺尔公梁附近一家叫“沙上飞饭庄”吃饭时,姓贾的老板说:“在巴音诺尔公梁和雅布赖山的北部有一个沙棘林。现在正是沙棘果成熟的季节,去看一看很有意思哩!”我们一听,觉得机会难得,饭毕便雇了一辆客货两用车,直奔沙棘林而去。司机见我俩是远方来客,就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沙棘是什么东西。他说,沙棘是一种野生灌木,别名黑刺、酸刺、酸柳。蒙古族牧民叫它契癸日戈纳,维族人称吉汗。沙棘这东西耐高温,抗严寒,不怕干旱,不怕水湿盐碱,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挡洪护岸,还能健身治病,所以沙区的牧民把沙棘结的果叫神秘果、宝贝果。

约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据说这片沙棘是天然林,尽管牧民在它的四周修了一道围墙,但林园在沙海中还是显得十分独特的。一进林园,我就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那一个个橘黄色的球形沙棘果都熟透了,在阳光斜照下,金灿灿的沙棘果熠熠闪光,真美呀!那些沙棘树高四米左右,枝呈灰色有刺,有的小枝成刺状,叶互生,单叶片,线形或披针形,两面都有银白色鳞斑。

在沙棘林里,我碰到了一位从二三十公里开外骑着骆驼来这里购买沙棘果的老中医,名叫达里扎林。他看我是解放军,就热情地与我们攀谈起来。他说,据他所知,古代皇宫的御医把沙棘果当作长生不老药用的。他又说,从前沙区有一位老阿业,一生爱吃沙棘果,后来活了一百一十八岁才去世的。前年秋天,一位裕固族中年牧民患胃溃疡病,我叫他多吃些沙棘果试试。后来,他去戈壁滩上放羊,就把沙棘果当干粮吃,不久,他感到浑身有精神了,胃溃疡病也好了。我听得入迷,就问道:“老先生,你能告诉我一个沙棘果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溃疡的秘方吗?”达里扎林豪爽地说:“解放军同志,行啊!行啊!那你就用沙果干品一至三钱,水煎服,病好为止。另外,你还可以采摘成熟的沙棘果,回家后砸烂加适量水煎煮,药汁溶于水后,过滤去渣,将滤液再煎熬浓缩为膏,长期服用,病好为止。”

我向老中医道谢告别之后,继续沿着林间小道往前走,见到了管理林园的主人达瓦诺奇尔。他是一位蒙古族老牧民,六十多岁,身体很结实,说话声音洪亮。他告诉我们,沙棘果是蒙古族、藏族地区一种常用药材,它有健胃、止血、消炎、解毒作用。在牧区,牧民看病不方便,怎么办呢?牧民们每到九月,就从沙棘树上摘回鲜果子,放进一个坛子里,加些白糖,密封两个月,开封后就能吃了。如果遇上伤风感冒,或者拉肚子、心绞痛什么的,吃了坛子里的果子,喝了坛子里的果汤往往病就好了。他说到这里,从沙棘树上摘下两个沙棘果,递给我们说:“你俩尝尝沙棘果的味道!”我接过沙棘果,用手帕擦了擦,咬了一口,感到味道极酸。达瓦诺奇尔看着我的表情,微笑说:“别看沙棘果很酸,它对治疗眼科疾病有作用,也对治疗烧伤、烫伤、刀伤、冻伤有效果。前年秋天,我喉咙疼痛得很厉害,摘回些沙棘果揉烂,用纱布包好,挤出汁液,加了点白糖,连续喝了一个礼拜,病就好了。”

临别,达瓦诺奇尔送给我们一纸箱沙棘果。我们给他付钱时,老人说啥也不收。他说:“我想拜托你们写一篇文章,说说沙漠戈壁种植沙棘的好处。”我们答应了他的要求。

几天后,我回到塞上凤凰城——银川,找了一位专家化验沙棘果。化验的结论是:沙棘果含维生素C,高于葡萄含量二百多倍,高于山楂二十倍。还含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高于豆油含量的三十多倍。含糖量则高于梨和苹果。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也很多。而据国内外的各种报道,哪里种植沙棘,哪里就会长出“奇迹林”。有人作过试验,在种植过沙棘的土地上,第一年种小麦,亩产五百多公斤。第二年种玉米,亩产也五百多公斤。这说明种过沙棘的土地,不施肥也能增产。另外,各种媒体对沙棘的药疗作用也有过相关的报道,说它的功能有:一、能预防和治疗铅、苯类职业性中毒。二、能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三、能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溃疡。四、能治疗皮下出血、月经不调。五、能治疗伤风感冒、咽喉疼痛、肠炎下痢。六、能治疗烧伤、烫伤、刀伤、冻伤。七、能抗肿瘤、抗辐射损伤。八、能治疗眼科疾病。因此,我想如果在腾格里的“不毛之地”上多种植繁育沙棘,好处一定是很多的,一来它能防沙固沙,改变沙区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二来沙区办沙棘果加工厂,生产沙棘系列药品、饮料和酒等,打入国内外市场,增加经济收入。所以,我建议在腾格里大沙漠多多种植些沙棘,大家说对么!

第十一是阿拉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建旗已经三百多年了。现在生态环境愈趋恶化。阿拉善人吃什么?新世纪广场和奇石口。第三年早春,我和欢悦踏上了再游腾格里大沙漠之旅。从银川古城乘车,经西夏王陵,再过三关古长城,然后北上,一路经长流水、腰坝等地,两个小时就来到了内蒙古阿拉善军分区驻地阿拉善左旗。参谋长张新华、副参谋长巴特尔热情地接待了我俩。

巴特尔副参谋长是位蒙古族人,办事干练果断。当天上午,他就陪同我俩驱车来到阿拉善左旗一个高地,参观了阿拉善建旗三百周年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记录着阿拉善左旗一六九七年至一九九七年三百年的历史。碑文写道:

阿拉善和硕特蒙古乃哈布图哈萨尔之后裔,原游牧于天山北路。一六九七年和罗理为避噶尔丹侵袭鄂齐尔图车臣汗战乱,率部庐帐万余东迁至嘉峪关。一六八六年清康熙皇帝赐牧阿拉善。一六九七年授和罗理札萨克印建阿拉善和硕特旗,和罗理及子孙为西北之稳定,鞠躬尽瘁,先后授封贝勒郡王亲之爵。一七八二年诏其亲王爵位,世袭罔替直至第九代第十位札萨克达理札雅。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达理札雅率全旗军民和平起义。从此,阿拉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新阿拉善艰苦奋斗,功绩卓著。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社会进步,人民安康,各行各业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纪念三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阿拉善各族人民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与爱国统一创业之精神,谨立此碑。

中共阿拉善左旗委员会

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三日

读了碑文,又听了巴特尔滔滔不绝的介绍,我们深为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阿拉善各族人民骄傲。同时也把我们的思索带入了那地方艰辛苦难的年代。

一九八〇年五月,阿拉善盟在阿拉善左旗成立了。阿拉善盟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三旗十二个镇、三十一个苏木、一百九十二个嘎查村,境内居住着蒙、汉、回、满、藏等十六个民族,共计十八万余人。这片神奇的土地地处内蒙古最西部,东西长八百公里,南北宽四百公里,总面积为二十七万平方公里。腾格里大沙漠、巴丹吉林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横贯全境。全盟建有五个大型饲草料基地,共有牲畜一百九十万头。

阿拉善地区过去干旱少雨,夏热冬冷,气候多变,风大沙多。冬季最低气温为零下三十七度,夏季最高气温达四十二度,地表温度可达七十度左右。据资料统计,自公元前一〇四年至公元一九四七年的二千零五十年间,甘肃西部发生旱灾二百五十二次,平均每八年发生旱灾一次。又据宁夏统计,五百年间每十点九年这里总要发生一次旱灾。而紧邻甘肃的阿拉善盟,旱灾更为严重,平均每六年发生一次。一九五六年阿拉善地区是个大旱之年,死掉牲畜六十三万头(只)。尤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逐年急剧恶化,气候也变得更加干燥了。近年来,阿拉善地区的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发生早,覆盖面一年比一年大,次数一年比一年多。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统计,二十多年时间,阿拉善盟沙漠化土地面积新增约一百二十万公顷。原有梭梭林减少百分之六十,红柳减少百分之四十,天然荒漠胡杨林减少约五千公顷,沙枣减少一千三百公顷。空气含尘量高达74.89mg/m3,是国家三级标准的二百四十九倍。当地群众编了一段顺口溜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黄沙飘,大风石头跑。”有些地区甚至已经失去了人畜生存条件,有许多农牧民沦为生态难民,主要依靠国家救济生活,急需搬迁异地给予安置。

听了巴特尔的述说,我俩都心头为之一紧,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怎能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作出贡献呢?!但巴特尔却乐观地告诉我们,现在阿拉善盟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全盟已经建成中、小型水库二十多座,塘坝一百八十多处,可蓄水三百八十多立方米。在有电机井的保证下开发建设了陈家井、孪井滩、腰坝滩、额济纳等十多个大中型饲草料基地,总播种面积达一万二千公顷,小麦单产达到三百一十公斤。近年来,为了治理腾格里大沙漠东缘流动沙地,盟委行署领导安排飞机飞播林草十万公顷。另外,阿拉善盟待开发的资源极为丰富,如有称之为“两白加一黑”的湖盐、芒硝、煤炭,胡萝卜素、苁蓉酒、飞马牌地毯也较为有名。再朝西远眺,近年在阿拉善沙区飞播后生长的林草,也已在风沙中连片摆动着。

从纪念碑高地下来,巴特尔带着我俩来到城区的大街上,顺道参观了原达来扎雅的旧王府。这座小城市近年来变化很大,城内不仅增加了不少三四层的楼房,街道两边新开的店铺也很多,但独缺新鲜蔬菜、水果市场。第一次来到阿拉善左旗的欢悦不禁悄悄问巴特尔:“阿盟人一日三餐吃的什么?”巴特尔道:“由于阿盟气候干燥,果蔬鱼鲜缺乏,所以大漠戈壁的人们主要以羊肉、面食和沙葱、沙芥等野菜为主食。”欢悦却天真地说:“那他们的饮食结构能否调整一下吃些大米。”“少吃可以,多吃不行。如果按照南方人那样早上开水泡米饭,中午炒菜拌米饭,晚上再鸡蛋炒米饭的话,用不上几个月,这里的人就会上火浮燥,骨瘦如柴了。原因就是在干燥的大漠生活,体内缺汤寡水,少了面食的滋养,就调剂不过来。”在巴特尔说话间,我们来到了一条面食街,这里卖面食的小馆子一家挨一家,门口竖着的供应品种牌板上全是什么手工拉面、炒揪面、青拌面、鸡蛋炒面等等面食。果然如巴特尔所言,阿盟人离开了汤汤水水的面食和羊肉、沙葱、沙芥等沙生野菜,就会不习惯生活了。走过面食街,前面就来到了羊肉街。才进街口,远远就飘来一阵阵烹烤羊肉的香味儿。店铺里卖的全是烤全羊、手抓羊肉、黄焖羊肉、羊背子、白煮羊头、烩羊肉、羊杂碎,简直成了羊的世界。据说他们餐饮不讲究鱼虾海鲜、花里胡哨的,讲的是实惠。羊要阿盟的羊,酒要阿盟的酒,那才有地道的阿盟风味特色。我们在一家馆子门口,看到了一个蒙族老板在煮羊头。他把羊头火烧烫烙之后,刮洗得干干净净,放入锅内,加上清水大火烹煮。锅内水开了,用铁勺撇净沫子,再加上花椒、干姜等佐料。老板说,要煮三四个小时羊头才能熟烂,出锅时香味扑鼻,要马上趁热剥食,蘸上蒜泥醋汁,原汁原味,不肥不腻,吃起来回味无穷。这时有两个食客正剥食一个白煮羊头,边喝着白酒。一个年长的连说:“今天吃得美,真过瘾!”害得我们也有些馋涎欲滴了。

下午,巴特尔陪同我俩来到新世纪广场。这个广场原先是丫丫庙以东的一片荒滩,长着野草,羊、驴、马、骆驼都到这里放牧,牲口粪尿遍地。如今却成为阿拉善的一个景观,也是沙区一个闪亮的地方!广场的后边就是腾格里大沙漠,前边是巍峨的贺兰山。欢悦是位画家,她高兴地对我说:“你看,这就是沙区一幅恢宏的国画啊!”在新世纪广场上,我们从人们的脸上看到了一丝骄傲与满意。于是,我叫欢悦为我和巴特尔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在大街上,开设有奇石馆、奇石小店三十多家。巴特尔说,近二十多年来个人收藏奇石的很多。特别是这几年,在腾格里大沙漠、巴丹吉林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戈壁滩上,发现了大量的戈壁奇石之后,远道而来的收藏者也不少。我们信步走进一家奇石馆内观看,晶莹的水晶,白青色的硅质岩,形状各异,色泽明亮,有的为未成熟的玛瑙,有的为明亮的碧玉,有的为硅化、硅化物和蛋白石,令人目不暇接。我对两块曾在首届内蒙古自治区石展中都获金奖的玛瑙石颇感兴趣,这两块玛瑙石一块像乌龟,一块像假山,形象十分逼真动人。我问奇石馆的经理:“这两块玛瑙石要卖多少钱?”经理说:“十万元。”听得旁观者连声啧啧。

据有关专家考证,阿拉善奇石形成于一亿年前后,由于火山爆发,岩浆向外喷射,冷却成石。经过地质变迁,风蚀日晒、暴雨冲洗,逐渐形成了各种奇石。这里的奇石与我见过的黄河奇石相比,虽然各有特点和造型,但似乎阿拉善的戈壁奇石更显得石质坚硬、形态生动、图案优美、色彩斑斓。阿拉善的奇石,是沙漠戈壁的精华,它呈现出豪放的大西北神韵和雄沉,因此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和将之收藏。银川军分区司令员徐海滨大校,利用工作之余,多次深入阿拉善戈壁,捡回奇石数千块,被誉为“西部石王”。最近,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石之魂——海滨藏石集》,著名作家张贤亮为之题写“海滨藏石,天然经典”。此书分为精品回放、人物春秋、动物世界、回归自然四个部分,介绍了海滨精选的二百五十多块奇石。打开此书,都是精品,美中有奇,真让人拍案叫绝!

第十二是“吉兰泰”三个字,蒙古语为“六十”。围绕着这个吉祥的数字,蒙汉两族都有美丽的传说。吉兰泰盐化集团,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更奇迹般在三个沙漠包围之中,生产出了神奇的天然胡萝卜素。三月二十二日,我们驱车从阿拉善军分区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就到达吉兰泰盐湖。这个盐湖方圆一百二十平方公里,五十八个盐湖星罗棋布其中,储藏盐量为一万一千四百万吨。地处腾格里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大沙漠的包围之中。吉兰泰湖盐的开采,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汉唐时期就设盐政管理机构,但开采量低得可怜。“吉兰泰”三个字,蒙古语意为“六十”。围绕着“六十”这个吉祥的数字,蒙汉群众各有各的美丽传说。蒙族牧民说:清朝一个管盐湖的官员名叫六十。他六十岁带着妻儿老小,骑着骆驼来到这里管理盐湖,故起名为“六十”。汉族群众说:早在唐代,吉兰泰这个地方就有六十个小盐湖。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十个小盐湖汇合为大盐湖,所以起名为“六十”。还有的蒙汉老人说得更神:天上的一个玉女爱上了一个金童。每次他们相会前,玉女都手拿着铜镜打扮一下。一次,玉女正打扮时,王母娘娘出现在她面前。玉女心慌意乱,把手中的铜镜从天空掉下来,落在吉兰泰,就变成了一片美丽的盐湖。

传说终归是传说,据地质学家断言,在古生纪以至更遥远的年代,吉兰泰曾经是一片汪洋,就连雄伟的贺兰山也淹没在茫茫的大海之下。那时,洪波滔滔,浪逐鸥翔。随着大自然的演变,地壳激烈运动,海水退去,贺兰山凌空出世,吉兰泰周围也变成了沙漠,中间出现了一个晶亮的盐湖。而确凿的文字记载:一七三六年,吉兰泰盐湖归阿拉善旗蒙古王爷阿宝开采,总共开采了二百一十七年。在这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年月里,那些“盐伕子”在陋劣的条件下,吃尽了苦头,挨够了皮鞭,但年盐产量一直很低,只有一千吨左右。一九五三年,人民政府将吉兰泰盐湖收归国有,盐湖和盐工在党的领导下才获得了新生。

吉兰泰盐化集团正门前矗立着一根巨型水泥方柱,顶端有九块盐根模型,它象征着盐业的标志。喷水池中,珠花如雨,煞是好看。走进办公大楼,我们参观了吉兰泰盐化集团展览馆。大厅里,曾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赫题写的“沙漠明珠”四个大字十分醒目。我们从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中看到了吉兰泰盐化集团的过去和现在。据我们调查一位领导得知,吉兰泰盐化集团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现有成员企业十几家,员工七千余人,企业总资产十亿元,净资产四亿元,年创利税九千多万元。集团的核心企业是吉兰泰盐化集团即原吉兰泰盐场,是我国第一座机械化湖盐场……该盐场自一九五三年建场以来,累计生产成品盐一千九百万吨,上缴利税十三亿元,从无亏损,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在盐场领导引领下,坐车沿着用盐铺成的道路,在盐湖里转圈参观,行至盐湖深处,我们看到巨大的链斗式采盐船正在采盐,老远就听到轰隆轰隆发动机的轰鸣声。陪同我们的刘段长说:“咱们坐船参观一下吧!”欢悦第一个跳上运盐船,我跟着也踏上了甲板。一位老采盐工驾驶着运盐船在航道上行驶着,盐湖一望无际,采区卤水清波荡漾,在阳光辉映下,显得分外壮观浩渺。正在我们观看时,突然从盐湖远方传来震耳雷响,伴有泥土飞扬。刘段长介绍道:“这是我们用炸药炸开盐湖表层硬‘盐盖’,采盐船才好作业。”响声过后,四艘黄色的采盐船便在盐湖里紧张有序地工作起来了。只见船头上伸出一个长长的链斗,一下子就伸向湖底约四米,一斗又一斗将原盐送到运盐船的盐舱里。运盐船装满之后就掉头驶向码头,由另外一艘运盐船驶到采盐船的链斗下面承接原盐。这样来回运作,效率很高,每艘采盐船一个小时可采盐一百多吨。刘段长说,吉兰泰第一代的采盐机械是前苏联建造的,功率和开采能力较差。第二代采盐机是中国自己制造的,是一节列车厢再加上大吊车组成的,功力和开采能力比第一代采盐机先进些。现在的采盐船,应该说是第三代了,这也是中国自己制造的,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用船采工艺采盐。如今盐场的生产能力每年为七十五万吨。

我们乘运盐船返回时,看到盐湖的航道大约有二三公里长,宽约六十米,水深一米多至两米。两边有木桩,架着木板保护大堤,严防黄沙流入航道。如果航道缺水时,就在附近打井抽水,把水输入航道。不多一会儿,运盐船驶到了码头,只听“嗵”一声,船底自动开启,霎眼之间便把大小块盐一起卸到了卤水池内。之后,经由泵房把盐和卤水抽入输水管道,经过反复加工和卤水去污,洁白的盐就用机器送上堆坨。我和欢悦站在盐坨前,看着雪山似的盐坨,晶澈透亮,闪耀的银光着实迷人。

对于吉兰泰盐湖广大职工的吃水问题,刘段长给我讲了一个“神”水的故事。那是七十年代初,吉兰泰地下高氟水和地上的滚滚黄沙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老人吃了高氟水,走路不稳当,摔倒骨头断,治疗很困难。孩子吃了高氟水,身体发育不正常。在困难的日子里来了解放军给水工程团,给水团的官兵们冒着严寒大雪,来到吉兰泰,竖起钻塔,经反复勘查研究,采取对氟水层进行分层截流等方法,终于打出了第一眼甜水井。吉兰泰的人们吃上甜水,高兴地说:“解放军是最亲的人,帮助咱们找到了‘神’水!”每当逢年过节之时,吉兰泰人都杀猪宰羊,慰问人民子弟兵。二十多年来,给水工程团的官兵为吉兰泰盐化集团,总共打了五十多眼井。有了充足的水源,不仅使盐化集团年产值增至两亿多元,而且使盐湖周围建成了大型喷灌固沙工程。植树造林七八百公顷,形成了一条长十五公里、宽一点五公里的防风绿化林带,保护着吉兰泰盐化集团。

一九八三年之前,吉兰泰盐湖沙害是十分严重的,春秋两季风大沙多,夏天最高气温为41℃。每年有三十多天刮大风,八十多天扬沙风。由于干旱少雨,沙生植物很难成活。面对严峻逼来的流沙,吉兰泰人勇敢地迎战沙龙。他们提出:“铸造新的绿色长城誓把流沙赶回去!”在成立治沙站的同时,围栏封育了沙害严重地段,因地制宜,大量种植梭梭、花棒、沙拐枣、沙枣、红柳、胡杨等沙生植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共封沙育林草三十多平方公里,压黏土沙障一百多公顷,营造防风固沙林二千多公顷。为了保护盐湖,吉兰泰盐化集团共设网围栏三十多公里,还在育林带周围建成了苗圃、果园、饲料地、蔬菜地三十多公顷。先后引进胡杨十万余株,樟子松、云杉等常绿树五千多棵,以及其他绿化树种计九十万株。现在这里已经建成了一个占地一百多公顷,具有防护、科普、娱乐三位一体的沙漠植物园地。这项工程标志着吉兰泰人治理盐湖沙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离开盐场,刘段长说:“我们盐化集团还有个兰太生物工程公司很值得参观一下。”我想既来之,则安之,恭敬不如从命,就请刘段长带路。这个公司是吉兰泰盐化集团的一个分场,主要生产世界上的尖端产品——胡萝卜素和藻类产品。

天然胡萝卜素是什么?在吉兰泰盐化集团的一册资料上这么写道:“天然胡萝卜素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从海洋盐藻中提取,是一类由多个共轭双键组成的碳氢化合物,以β-胡萝卜素为主,并有多种异构体及衍生物。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言,天然胡萝卜素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首例人工干预癌症的物质。天然胡萝卜素与化学合成β-胡萝卜素的区别在于:天然胡萝卜素除含有β-胡萝卜素外,还含有α和γ-胡萝卜素等类胡萝卜素及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和其他营养素。天然β-胡萝卜素为全反式和9-顺式异构体混合物,人体吸收率大于合成品。天然品中的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内有协同抗氧化作用。α-胡萝卜素还有更强的抗癌能力。”

看了关于天然胡萝卜素的介绍,我突然想起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杏子、胡萝卜、菠菜、芹菜等水果、蔬菜都含有适量的胡萝卜素。早在一九三一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就提出胡萝卜素的防癌作用。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胡萝卜素的论证报告愈来愈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从一种单细胞生物的藻类中,可以提取数量很高的天然胡萝卜素,经过精心计算,其提取率为百分之十。这种藻类指的是盐藻,因为盐湖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适宜于盐藻的繁殖。这样一来,吉兰泰盐湖就有了从盐藻中提取胡萝卜素的广阔前景。于是,一九九一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培育盐藻、生产天然胡萝卜素和藻类产品的企业兰太公司生物工程分公司,成功生产天然胡萝卜素。我发现兰太公司生物工程分公司荣获大奖很多,主要有: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印度尼西亚中国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展览会金奖,墨西哥一九九二年中国实用技术及产品贸易会银奖。并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该公司现在已经与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沈阳医科大学等单位合作,不断攻克难点。现在天然胡萝卜素已走向世界。

【作家晓音简介】晓音原名殷俊玺,陕西省乾县人。一九六八年二月入伍,一九六八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金刚钻”团新闻干事、六十二师政治部秘书、师党委秘书、团组织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和主任、师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副主任兼《西北军事窗》杂志副主编、兰州军区革命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正师职调研员、宁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大校军衔。第八是寄生在“无叶树”根部的“沙中人参”。白刺与锁阳相依为伴。沙海里天然药用植物园。无叶树,蒙古人叫“查格”,我们叫梭梭树。我和欢悦第一次来到“无叶树林时,与蒙古族老中医聊起了梭梭根寄生的肉苁蓉的事来。老中医说肉苁蓉是宝贝,能治百病。他认为成年男子,肾虚滑精、腰膝软弱,可到药店里买上三钱肉苁蓉,三钱桑螵蛸,一钱龙骨,三钱茯苓,水煎连服数日,效果不错。一位在腾格里草场放牧的老人,由于身体虚弱,经常便秘,他将各等份的肉苁蓉、何首乌、白子仁,用白蜂蜜炼成丸,每服三钱,每日两次,连服一个星期,身体大有好转。看来这肉苁蓉还确有一定药疗作用哩。

我们看见三四十公顷大的梭梭林,树身光秃秃的,每棵树高四至五米,营养全靠细嫩的绿枝条供给。听说梭梭林是沙区重要的牧场,骆驼、羊儿喜欢吃它的枝条。茂密的枝条抗风固沙力强。因此能在沙中蔚然成林,犹如松柏,傲然屹立。梭梭易燃耐烧且无烟灰,火力为木材之首。一七四九年编写的《民勤县志》中写道:“炭日锁锁(梭梭),火燃时发一清香,大非石炭可拟。”所以当地群众称它“活的煤”。说来非常有趣,梭梭树具有一套战胜恶劣条件的本领。它为了抗御风沙的摧残,长得不高,枝干上长着角质层,却没有叶子,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你看,它的根扎得很深,也是为了便于吸收水分,它的寿命很长,可以在沙漠里生活五十余年。

我们边走边看,发现许多梭梭树下冒出的一个个肉苁蓉有一股奇异的香味。我使尽全身力气,用双手深挖梭梭树下的黄沙,很快露出一个浑身披着鳞片圆柱形的肉苁蓉,黄澄澄的,大约有十公斤重。我用手摸摸这个肉苁蓉,它简直像一具精美的象牙雕。

我小心地把肉苁蓉抱起来说:“腾格里大沙漠珍贵的东西真不少呀,就连那埋在沙里的肉苁蓉都能出口换来外汇。”

据采访调查,腾格里大沙漠除了肉苁蓉之外,还有一种叫迷肉苁蓉,它茎的基部特别肥厚,苞片边缘有绵毛,花冠裂片紫色,管部白色或淡黄色,它寄生在梭梭树根上。另外一种叫苁蓉,它茎的基部不肥厚,苞片边缘少有绵毛或无毛,花冠裂片紫色,管部淡黄色或白色,它寄生在红沙、盐爪爪、珍珠、白刺等植物根部上。迷肉苁蓉和苁蓉不作为商品药材收购。所以,在腾格里大沙漠挖采肉苁蓉时,一定要分清真假。

在沙区,我们还见到一个长了十八个头的怪胎肉苁蓉。这个多头肉苁蓉身高两米六,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而且还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那多姿而奇特的形态令人叹为观止。目前,中国西部沙漠地区,不合理的大量采挖已导致肉苁蓉资源濒临枯竭,野生肉苁蓉十分珍贵,也很罕见。所以,我建议在沙区多种肉苁蓉。

我还听说腾格里大沙漠生长的各种白刺根上,寄生着一种药材,名叫锁阳。蒙古族人叫它玛格,有的人叫它锁药,有的人称黄茹卵,也有人说它是锈铁棒,还有的人叫它准噶尔锁阳。蒙古族老百姓说锁阳是一种兴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好药。

于是,我们来到白刺沙堆,挖出锁阳一看,茎是肉质,呈圆柱形状,无叶绿素,黑紫红色,基部稍膨大,具互生鳞片。沙区群众告诉我们,锁阳开着暗紫色的肉穗状花儿,长在茎顶。锁阳从沙地挖出来以后,一定要去掉头部和泥土,半露半埋在沙滩的干沙层中,连晒带烫,才能早日成药。沙区一位老人说:“要选锁阳入药,最好选九头锁阳。就是九株锁阳寄生在一株白刺根上的那种锁阳。”

我们又来到了一片长着芨芨草的地方。芨芨草随着大风摆动,好像湖中的波浪起伏不定。这片芨芨草根系发达,生长繁茂,一丛一丛的,每丛几十根,多的达数百根。芨芨草有一根根坚韧、结实、细长、光洁的茎;叶鞘无毛,质坚韧,边缘膜质;圆锥花序,疏散呈塔形,集生于秆之一侧。别名称枳机草、蓆箕草。蒙名德里斯、滴里刺。

两千多年之前,边塞诗人岑参仔细地观察了边寨的景色,写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开头就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从诗意上看,此草在狂风吹过之后,仍然昂首挺胸。即使全草折断,也是不会连根倒下的。这说明此草极为刚劲,它那干枯的白色与黄沙的对照,成为荒凉边塞的象征。这种草在冬季能顶风冒雪,适应腾格里大沙漠严酷恶劣的环境而生存。即使冬天有人割掉它拿去盖房顶、搭棚圈、编席子、做篮子、扎苕帚、当柴烧,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这草枝叶又长上来了,若遇到贵如油的春雨降临,那它就生长得更加茂盛了!

芨芨草又是腾格里大沙漠的一种药材。味甘、淡性平,利尿清热。花有止血功效。沙区群众在五至七月采集芨芨花,秋天可采根茎。如果病人患有尿道炎,可用芨芨草茎基部一两,水煎服用。另外,芨芨花五钱至一两,用水煎服,可以止血。

说古论今,我们从芨芨草的生长特征,似乎更懂得了“疾风知劲草”的深刻哲理和含意。

在腾格里大沙漠,我和欢悦还看到了许多原先并不知道的沙生药用植物,如白沙蒿(蒙名沙拉——沙巴嘎)、窄叶香蒲(别名毛腊或蒲根草)、细叶马蔺(蒙名楚尔布尔——乌布斯)、胡杨(蒙名托奥罗依)、草木樨状草芪(蒙名野乌尔或泽连——希利比)、斜茎黄芪(别名沙打旺)、列当(蒙名稍镇)、臭椿(蒙名干达嘎利)、沙冬青(蒙名蒙赫——哈尔加纳)、沙拐枣(别名托尔洛格或托松——托尔洛格)、西伯利亚滨藜(蒙名卢伊尔或加格戴)等一百多种植物药材。甘草,又称甜草、甜根子、甜甘草。多年生长草本,茎根圆柱状,主根长,粗大,外皮红褐色,茎圆形直立,叶互生,小叶片卵圆形。味甘性平。炙用补脾益气,生用清热解毒,炙、生用均可润肺止咳,调和诸药。茎能清热利湿。叶能止血。甘草耐旱,善于生长在沙地。在戈壁、沙漠、沙地大量种植甘草,一来可以防沙固沙,二来可以作为名贵药材出售。生甘草五钱水煎服,治疗溃疡效果佳。

此时此刻,白热的太阳照射得这些植物不显得翠绿动人了,但它们仍然是一片蒸腾着绿色的沙中绿洲。啊!腾格里啊,你无愧是一个博大的天然药用植物园啊!

spacer

“沙中人参”,“无叶草”——腾格里大沙漠梭梭树下的肉苁蓉。

第九是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它和沙拐枣以“常胜将军”的姿态,傲视沙魔,战胜困难,被人称为“沙中勇士”。腾格里大沙漠的胡杨,蒙族人叫“托奥罗依”。我和欢悦、殷玥第二次来到腾格里大沙漠中部的胡杨林。八月的胡杨林棵棵枝繁叶茂,长得郁郁葱葱,其枝干在烈炎和沙暴的无数次摧残下,仍然显示出千姿百态的奇特景观,令人为之倾倒叫绝。王亮大叔说,再过一个月,这里的胡杨就会流彩飞金,与蓝天辉映,更加壮美了。这里的胡杨树,树干高大通直,树皮呈黄褐色,叶片长得很奇特:在幼树或萌条上,狭长如柳叶,有短柄;大树老枝条上,为广卵形菱或心形,边缘有锯齿,在同一树或一枝上常见有中间形叶。树上的蒴果披针形,三个瓣儿裂着,有短柄。我好奇地问:“不知胡杨树的花儿是啥样?”王亮大叔又说:“雄花苞儿呈倒披针形,形状很奇特。”

我们看到胡杨的根系很广,有些树在沙地上裸露着长达数十米的根网。它的根扎得很深很深,吸吮沙层深处的地下水,并能抵抗暴风雨的袭击,巍然屹立。除了胡杨之外,这里还有另一种英雄树——沙拐枣。有一次,我在腾格里大沙漠东西双合山附近,看到大风刮起的黄沙把一些沙生植物掩埋在起伏的沙丘下面,唯有胡杨、沙拐枣,依然在沙包上迎沙挺立。但不多会儿又一场沙暴突起,把胡杨、沙拐枣枝条再次全部掩埋了。我以为这一次胡杨、沙拐枣就没命了,哪知过了几个月,我第二次来到此地时,发现这些胡杨、沙拐枣又从沙丘上冒出头来,以“常胜将军”的姿态傲视着沙魔。所以沙区人们给沙拐枣起了个雅号叫“沙打旺”,沙越是打它,它长得越旺盛。为此,我写了一首儿歌《胡杨和沙打旺》:“胡杨树,沙打旺,沙里生,风里长。沙里吸营养,身穿沙衣裳,春天风沙打,越打苗越壮。夏天烈日晒,越晒越坚强,你们有特长——意志坚如钢!”

一棵胡杨树上的种子,可以繁殖数以万计的小胡杨。每年六月,当胡杨黄色的蒴果成熟时,裹籽的外壳会自然裂开,不停地向外喷撒胡杨种子。这些种子全身长满了冠状绒毛,体积比芝麻还小。它们借助风力,四处飞翔。有的落到湖盆边潮湿地带定居下来,只六十个小时就会发芽生根。只要条件适宜,胡杨的侧根可以在地下四周不断地延长,最长可延伸达六十多米,根上还有无数小幼苗不断生长。有一年,我从腾格里大沙漠采集了胡杨的种子,种在庭院里,不久,它便掀开了泥土,伸直了腰肢,一天天生长起来,显得格外秀丽。第二年,我想把庭院里的胡杨移植到大漠去,没想到它的根已经扎得很深。我用铁锨挖呀挖呀,终于连树带根挖了出来,用尺子一量,竟长达五米。胡杨这种顽强的毅力和特性,令我震撼!

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又称灰杨,别名胡桐,梧桐,异叶杨。蒙语叫“托奥罗依”。罗布人叫“托克拉克”。也有人叫“三叶树”。胡杨凌风傲沙,不畏干旱,抗逆盐碱,耐涝耐热,被人们称为“沙中勇士”。据说,胡杨树有“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之称。从敦煌铁匠沟的第三纪古新世地层中发现胡杨化石到现在,已经有六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近五十多年来,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的胡杨林遭到人为的破坏,面积越来越小。近年来,这两个大沙漠的地下水位下降,所以有些胡杨树枯死了。目前全世界荒漠地区最大的胡杨林,就在中国塔里木盆地,面积达二十八万公顷,约有木材二百一十八万立方米。

腾格里大沙漠的胡杨大部分生长在盐湖附近,因为胡杨根、干、叶都要吸收很多盐分。每年春季,沙区的人们用刀将胡杨树皮割裂接取汁液,或在树皮开裂处及树干基部土中取其自然流出的树脂。这种乳白色的汁液,人们称为“胡杨泪”,俗称“胡杨碱”,碱的纯度极高,可用于制肥皂、革脱脂、罗布麻脱胶等。按民间偏方说,胡杨泪粗品二至三钱,水煎服,可治咽喉肿痛、牙痛等。外用适量,可治痔疮、中耳炎。它的叶,水煎当茶喝,可治高血压,也可作饲料用。它的花絮捣烂适量外敷,可止血。它的根三至五钱,水煎服,可以驱虫。胡杨树木质坚硬,耐水不腐,自古就是沙区建筑和制作家具的主要用材。可以说,胡杨浑身都是宝,沙区人们少不了。如果在沙区多种些胡杨和沙打旺,并且努力保护它们,一定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

第十是沙棘果是神秘果、宝贝果。长期吃沙棘果,能治病,延年益寿。金秋的一天,我和欢悦、殷玥在巴音诺尔公梁附近一家叫“沙上飞饭庄”吃饭时,姓贾的老板说:“在巴音诺尔公梁和雅布赖山的北部有一个沙棘林。现在正是沙棘果成熟的季节,去看一看很有意思哩!”我们一听,觉得机会难得,饭毕便雇了一辆客货两用车,直奔沙棘林而去。司机见我俩是远方来客,就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沙棘是什么东西。他说,沙棘是一种野生灌木,别名黑刺、酸刺、酸柳。蒙古族牧民叫它契癸日戈纳,维族人称吉汗。沙棘这东西耐高温,抗严寒,不怕干旱,不怕水湿盐碱,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挡洪护岸,还能健身治病,所以沙区的牧民把沙棘结的果叫神秘果、宝贝果。

约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据说这片沙棘是天然林,尽管牧民在它的四周修了一道围墙,但林园在沙海中还是显得十分独特的。一进林园,我就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那一个个橘黄色的球形沙棘果都熟透了,在阳光斜照下,金灿灿的沙棘果熠熠闪光,真美呀!那些沙棘树高四米左右,枝呈灰色有刺,有的小枝成刺状,叶互生,单叶片,线形或披针形,两面都有银白色鳞斑。

在沙棘林里,我碰到了一位从二三十公里开外骑着骆驼来这里购买沙棘果的老中医,名叫达里扎林。他看我是解放军,就热情地与我们攀谈起来。他说,据他所知,古代皇宫的御医把沙棘果当作长生不老药用的。他又说,从前沙区有一位老阿业,一生爱吃沙棘果,后来活了一百一十八岁才去世的。前年秋天,一位裕固族中年牧民患胃溃疡病,我叫他多吃些沙棘果试试。后来,他去戈壁滩上放羊,就把沙棘果当干粮吃,不久,他感到浑身有精神了,胃溃疡病也好了。我听得入迷,就问道:“老先生,你能告诉我一个沙棘果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溃疡的秘方吗?”达里扎林豪爽地说:“解放军同志,行啊!行啊!那你就用沙果干品一至三钱,水煎服,病好为止。另外,你还可以采摘成熟的沙棘果,回家后砸烂加适量水煎煮,药汁溶于水后,过滤去渣,将滤液再煎熬浓缩为膏,长期服用,病好为止。”

我向老中医道谢告别之后,继续沿着林间小道往前走,见到了管理林园的主人达瓦诺奇尔。他是一位蒙古族老牧民,六十多岁,身体很结实,说话声音洪亮。他告诉我们,沙棘果是蒙古族、藏族地区一种常用药材,它有健胃、止血、消炎、解毒作用。在牧区,牧民看病不方便,怎么办呢?牧民们每到九月,就从沙棘树上摘回鲜果子,放进一个坛子里,加些白糖,密封两个月,开封后就能吃了。如果遇上伤风感冒,或者拉肚子、心绞痛什么的,吃了坛子里的果子,喝了坛子里的果汤往往病就好了。他说到这里,从沙棘树上摘下两个沙棘果,递给我们说:“你俩尝尝沙棘果的味道!”我接过沙棘果,用手帕擦了擦,咬了一口,感到味道极酸。达瓦诺奇尔看着我的表情,微笑说:“别看沙棘果很酸,它对治疗眼科疾病有作用,也对治疗烧伤、烫伤、刀伤、冻伤有效果。前年秋天,我喉咙疼痛得很厉害,摘回些沙棘果揉烂,用纱布包好,挤出汁液,加了点白糖,连续喝了一个礼拜,病就好了。”

临别,达瓦诺奇尔送给我们一纸箱沙棘果。我们给他付钱时,老人说啥也不收。他说:“我想拜托你们写一篇文章,说说沙漠戈壁种植沙棘的好处。”我们答应了他的要求。

几天后,我回到塞上凤凰城——银川,找了一位专家化验沙棘果。化验的结论是:沙棘果含维生素C,高于葡萄含量二百多倍,高于山楂二十倍。还含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高于豆油含量的三十多倍。含糖量则高于梨和苹果。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也很多。而据国内外的各种报道,哪里种植沙棘,哪里就会长出“奇迹林”。有人作过试验,在种植过沙棘的土地上,第一年种小麦,亩产五百多公斤。第二年种玉米,亩产也五百多公斤。这说明种过沙棘的土地,不施肥也能增产。另外,各种媒体对沙棘的药疗作用也有过相关的报道,说它的功能有:一、能预防和治疗铅、苯类职业性中毒。二、能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三、能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溃疡。四、能治疗皮下出血、月经不调。五、能治疗伤风感冒、咽喉疼痛、肠炎下痢。六、能治疗烧伤、烫伤、刀伤、冻伤。七、能抗肿瘤、抗辐射损伤。八、能治疗眼科疾病。因此,我想如果在腾格里的“不毛之地”上多种植繁育沙棘,好处一定是很多的,一来它能防沙固沙,改变沙区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二来沙区办沙棘果加工厂,生产沙棘系列药品、饮料和酒等,打入国内外市场,增加经济收入。所以,我建议在腾格里大沙漠多多种植些沙棘,大家说对么!

第十一是阿拉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建旗已经三百多年了。现在生态环境愈趋恶化。阿拉善人吃什么?新世纪广场和奇石口。第三年早春,我和欢悦踏上了再游腾格里大沙漠之旅。从银川古城乘车,经西夏王陵,再过三关古长城,然后北上,一路经长流水、腰坝等地,两个小时就来到了内蒙古阿拉善军分区驻地阿拉善左旗。参谋长张新华、副参谋长巴特尔热情地接待了我俩。

巴特尔副参谋长是位蒙古族人,办事干练果断。当天上午,他就陪同我俩驱车来到阿拉善左旗一个高地,参观了阿拉善建旗三百周年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记录着阿拉善左旗一六九七年至一九九七年三百年的历史。碑文写道:

阿拉善和硕特蒙古乃哈布图哈萨尔之后裔,原游牧于天山北路。一六九七年和罗理为避噶尔丹侵袭鄂齐尔图车臣汗战乱,率部庐帐万余东迁至嘉峪关。一六八六年清康熙皇帝赐牧阿拉善。一六九七年授和罗理札萨克印建阿拉善和硕特旗,和罗理及子孙为西北之稳定,鞠躬尽瘁,先后授封贝勒郡王亲之爵。一七八二年诏其亲王爵位,世袭罔替直至第九代第十位札萨克达理札雅。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达理札雅率全旗军民和平起义。从此,阿拉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新阿拉善艰苦奋斗,功绩卓著。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社会进步,人民安康,各行各业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纪念三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阿拉善各族人民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与爱国统一创业之精神,谨立此碑。

中共阿拉善左旗委员会

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三日

读了碑文,又听了巴特尔滔滔不绝的介绍,我们深为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阿拉善各族人民骄傲。同时也把我们的思索带入了那地方艰辛苦难的年代。

一九八〇年五月,阿拉善盟在阿拉善左旗成立了。阿拉善盟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三旗十二个镇、三十一个苏木、一百九十二个嘎查村,境内居住着蒙、汉、回、满、藏等十六个民族,共计十八万余人。这片神奇的土地地处内蒙古最西部,东西长八百公里,南北宽四百公里,总面积为二十七万平方公里。腾格里大沙漠、巴丹吉林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横贯全境。全盟建有五个大型饲草料基地,共有牲畜一百九十万头。

阿拉善地区过去干旱少雨,夏热冬冷,气候多变,风大沙多。冬季最低气温为零下三十七度,夏季最高气温达四十二度,地表温度可达七十度左右。据资料统计,自公元前一〇四年至公元一九四七年的二千零五十年间,甘肃西部发生旱灾二百五十二次,平均每八年发生旱灾一次。又据宁夏统计,五百年间每十点九年这里总要发生一次旱灾。而紧邻甘肃的阿拉善盟,旱灾更为严重,平均每六年发生一次。一九五六年阿拉善地区是个大旱之年,死掉牲畜六十三万头(只)。尤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逐年急剧恶化,气候也变得更加干燥了。近年来,阿拉善地区的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发生早,覆盖面一年比一年大,次数一年比一年多。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统计,二十多年时间,阿拉善盟沙漠化土地面积新增约一百二十万公顷。原有梭梭林减少百分之六十,红柳减少百分之四十,天然荒漠胡杨林减少约五千公顷,沙枣减少一千三百公顷。空气含尘量高达74.89mg/m3,是国家三级标准的二百四十九倍。当地群众编了一段顺口溜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黄沙飘,大风石头跑。”有些地区甚至已经失去了人畜生存条件,有许多农牧民沦为生态难民,主要依靠国家救济生活,急需搬迁异地给予安置。

听了巴特尔的述说,我俩都心头为之一紧,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怎能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作出贡献呢?!但巴特尔却乐观地告诉我们,现在阿拉善盟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全盟已经建成中、小型水库二十多座,塘坝一百八十多处,可蓄水三百八十多立方米。在有电机井的保证下开发建设了陈家井、孪井滩、腰坝滩、额济纳等十多个大中型饲草料基地,总播种面积达一万二千公顷,小麦单产达到三百一十公斤。近年来,为了治理腾格里大沙漠东缘流动沙地,盟委行署领导安排飞机飞播林草十万公顷。另外,阿拉善盟待开发的资源极为丰富,如有称之为“两白加一黑”的湖盐、芒硝、煤炭,胡萝卜素、苁蓉酒、飞马牌地毯也较为有名。再朝西远眺,近年在阿拉善沙区飞播后生长的林草,也已在风沙中连片摆动着。

从纪念碑高地下来,巴特尔带着我俩来到城区的大街上,顺道参观了原达来扎雅的旧王府。这座小城市近年来变化很大,城内不仅增加了不少三四层的楼房,街道两边新开的店铺也很多,但独缺新鲜蔬菜、水果市场。第一次来到阿拉善左旗的欢悦不禁悄悄问巴特尔:“阿盟人一日三餐吃的什么?”巴特尔道:“由于阿盟气候干燥,果蔬鱼鲜缺乏,所以大漠戈壁的人们主要以羊肉、面食和沙葱、沙芥等野菜为主食。”欢悦却天真地说:“那他们的饮食结构能否调整一下吃些大米。”“少吃可以,多吃不行。如果按照南方人那样早上开水泡米饭,中午炒菜拌米饭,晚上再鸡蛋炒米饭的话,用不上几个月,这里的人就会上火浮燥,骨瘦如柴了。原因就是在干燥的大漠生活,体内缺汤寡水,少了面食的滋养,就调剂不过来。”在巴特尔说话间,我们来到了一条面食街,这里卖面食的小馆子一家挨一家,门口竖着的供应品种牌板上全是什么手工拉面、炒揪面、青拌面、鸡蛋炒面等等面食。果然如巴特尔所言,阿盟人离开了汤汤水水的面食和羊肉、沙葱、沙芥等沙生野菜,就会不习惯生活了。走过面食街,前面就来到了羊肉街。才进街口,远远就飘来一阵阵烹烤羊肉的香味儿。店铺里卖的全是烤全羊、手抓羊肉、黄焖羊肉、羊背子、白煮羊头、烩羊肉、羊杂碎,简直成了羊的世界。据说他们餐饮不讲究鱼虾海鲜、花里胡哨的,讲的是实惠。羊要阿盟的羊,酒要阿盟的酒,那才有地道的阿盟风味特色。我们在一家馆子门口,看到了一个蒙族老板在煮羊头。他把羊头火烧烫烙之后,刮洗得干干净净,放入锅内,加上清水大火烹煮。锅内水开了,用铁勺撇净沫子,再加上花椒、干姜等佐料。老板说,要煮三四个小时羊头才能熟烂,出锅时香味扑鼻,要马上趁热剥食,蘸上蒜泥醋汁,原汁原味,不肥不腻,吃起来回味无穷。这时有两个食客正剥食一个白煮羊头,边喝着白酒。一个年长的连说:“今天吃得美,真过瘾!”害得我们也有些馋涎欲滴了。

下午,巴特尔陪同我俩来到新世纪广场。这个广场原先是丫丫庙以东的一片荒滩,长着野草,羊、驴、马、骆驼都到这里放牧,牲口粪尿遍地。如今却成为阿拉善的一个景观,也是沙区一个闪亮的地方!广场的后边就是腾格里大沙漠,前边是巍峨的贺兰山。欢悦是位画家,她高兴地对我说:“你看,这就是沙区一幅恢宏的国画啊!”在新世纪广场上,我们从人们的脸上看到了一丝骄傲与满意。于是,我叫欢悦为我和巴特尔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在大街上,开设有奇石馆、奇石小店三十多家。巴特尔说,近二十多年来个人收藏奇石的很多。特别是这几年,在腾格里大沙漠、巴丹吉林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戈壁滩上,发现了大量的戈壁奇石之后,远道而来的收藏者也不少。我们信步走进一家奇石馆内观看,晶莹的水晶,白青色的硅质岩,形状各异,色泽明亮,有的为未成熟的玛瑙,有的为明亮的碧玉,有的为硅化、硅化物和蛋白石,令人目不暇接。我对两块曾在首届内蒙古自治区石展中都获金奖的玛瑙石颇感兴趣,这两块玛瑙石一块像乌龟,一块像假山,形象十分逼真动人。我问奇石馆的经理:“这两块玛瑙石要卖多少钱?”经理说:“十万元。”听得旁观者连声啧啧。

据有关专家考证,阿拉善奇石形成于一亿年前后,由于火山爆发,岩浆向外喷射,冷却成石。经过地质变迁,风蚀日晒、暴雨冲洗,逐渐形成了各种奇石。这里的奇石与我见过的黄河奇石相比,虽然各有特点和造型,但似乎阿拉善的戈壁奇石更显得石质坚硬、形态生动、图案优美、色彩斑斓。阿拉善的奇石,是沙漠戈壁的精华,它呈现出豪放的大西北神韵和雄沉,因此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和将之收藏。银川军分区司令员徐海滨大校,利用工作之余,多次深入阿拉善戈壁,捡回奇石数千块,被誉为“西部石王”。最近,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石之魂——海滨藏石集》,著名作家张贤亮为之题写“海滨藏石,天然经典”。此书分为精品回放、人物春秋、动物世界、回归自然四个部分,介绍了海滨精选的二百五十多块奇石。打开此书,都是精品,美中有奇,真让人拍案叫绝!

第十二是“吉兰泰”三个字,蒙古语为“六十”。围绕着这个吉祥的数字,蒙汉两族都有美丽的传说。吉兰泰盐化集团,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更奇迹般在三个沙漠包围之中,生产出了神奇的天然胡萝卜素。三月二十二日,我们驱车从阿拉善军分区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就到达吉兰泰盐湖。这个盐湖方圆一百二十平方公里,五十八个盐湖星罗棋布其中,储藏盐量为一万一千四百万吨。地处腾格里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大沙漠的包围之中。吉兰泰湖盐的开采,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汉唐时期就设盐政管理机构,但开采量低得可怜。“吉兰泰”三个字,蒙古语意为“六十”。围绕着“六十”这个吉祥的数字,蒙汉群众各有各的美丽传说。蒙族牧民说:清朝一个管盐湖的官员名叫六十。他六十岁带着妻儿老小,骑着骆驼来到这里管理盐湖,故起名为“六十”。汉族群众说:早在唐代,吉兰泰这个地方就有六十个小盐湖。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十个小盐湖汇合为大盐湖,所以起名为“六十”。还有的蒙汉老人说得更神:天上的一个玉女爱上了一个金童。每次他们相会前,玉女都手拿着铜镜打扮一下。一次,玉女正打扮时,王母娘娘出现在她面前。玉女心慌意乱,把手中的铜镜从天空掉下来,落在吉兰泰,就变成了一片美丽的盐湖。

传说终归是传说,据地质学家断言,在古生纪以至更遥远的年代,吉兰泰曾经是一片汪洋,就连雄伟的贺兰山也淹没在茫茫的大海之下。那时,洪波滔滔,浪逐鸥翔。随着大自然的演变,地壳激烈运动,海水退去,贺兰山凌空出世,吉兰泰周围也变成了沙漠,中间出现了一个晶亮的盐湖。而确凿的文字记载:一七三六年,吉兰泰盐湖归阿拉善旗蒙古王爷阿宝开采,总共开采了二百一十七年。在这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年月里,那些“盐伕子”在陋劣的条件下,吃尽了苦头,挨够了皮鞭,但年盐产量一直很低,只有一千吨左右。一九五三年,人民政府将吉兰泰盐湖收归国有,盐湖和盐工在党的领导下才获得了新生。

吉兰泰盐化集团正门前矗立着一根巨型水泥方柱,顶端有九块盐根模型,它象征着盐业的标志。喷水池中,珠花如雨,煞是好看。走进办公大楼,我们参观了吉兰泰盐化集团展览馆。大厅里,曾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赫题写的“沙漠明珠”四个大字十分醒目。我们从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中看到了吉兰泰盐化集团的过去和现在。据我们调查一位领导得知,吉兰泰盐化集团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现有成员企业十几家,员工七千余人,企业总资产十亿元,净资产四亿元,年创利税九千多万元。集团的核心企业是吉兰泰盐化集团即原吉兰泰盐场,是我国第一座机械化湖盐场……该盐场自一九五三年建场以来,累计生产成品盐一千九百万吨,上缴利税十三亿元,从无亏损,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在盐场领导引领下,坐车沿着用盐铺成的道路,在盐湖里转圈参观,行至盐湖深处,我们看到巨大的链斗式采盐船正在采盐,老远就听到轰隆轰隆发动机的轰鸣声。陪同我们的刘段长说:“咱们坐船参观一下吧!”欢悦第一个跳上运盐船,我跟着也踏上了甲板。一位老采盐工驾驶着运盐船在航道上行驶着,盐湖一望无际,采区卤水清波荡漾,在阳光辉映下,显得分外壮观浩渺。正在我们观看时,突然从盐湖远方传来震耳雷响,伴有泥土飞扬。刘段长介绍道:“这是我们用炸药炸开盐湖表层硬‘盐盖’,采盐船才好作业。”响声过后,四艘黄色的采盐船便在盐湖里紧张有序地工作起来了。只见船头上伸出一个长长的链斗,一下子就伸向湖底约四米,一斗又一斗将原盐送到运盐船的盐舱里。运盐船装满之后就掉头驶向码头,由另外一艘运盐船驶到采盐船的链斗下面承接原盐。这样来回运作,效率很高,每艘采盐船一个小时可采盐一百多吨。刘段长说,吉兰泰第一代的采盐机械是前苏联建造的,功率和开采能力较差。第二代采盐机是中国自己制造的,是一节列车厢再加上大吊车组成的,功力和开采能力比第一代采盐机先进些。现在的采盐船,应该说是第三代了,这也是中国自己制造的,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用船采工艺采盐。如今盐场的生产能力每年为七十五万吨。

我们乘运盐船返回时,看到盐湖的航道大约有二三公里长,宽约六十米,水深一米多至两米。两边有木桩,架着木板保护大堤,严防黄沙流入航道。如果航道缺水时,就在附近打井抽水,把水输入航道。不多一会儿,运盐船驶到了码头,只听“嗵”一声,船底自动开启,霎眼之间便把大小块盐一起卸到了卤水池内。之后,经由泵房把盐和卤水抽入输水管道,经过反复加工和卤水去污,洁白的盐就用机器送上堆坨。我和欢悦站在盐坨前,看着雪山似的盐坨,晶澈透亮,闪耀的银光着实迷人。

对于吉兰泰盐湖广大职工的吃水问题,刘段长给我讲了一个“神”水的故事。那是七十年代初,吉兰泰地下高氟水和地上的滚滚黄沙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老人吃了高氟水,走路不稳当,摔倒骨头断,治疗很困难。孩子吃了高氟水,身体发育不正常。在困难的日子里来了解放军给水工程团,给水团的官兵们冒着严寒大雪,来到吉兰泰,竖起钻塔,经反复勘查研究,采取对氟水层进行分层截流等方法,终于打出了第一眼甜水井。吉兰泰的人们吃上甜水,高兴地说:“解放军是最亲的人,帮助咱们找到了‘神’水!”每当逢年过节之时,吉兰泰人都杀猪宰羊,慰问人民子弟兵。二十多年来,给水工程团的官兵为吉兰泰盐化集团,总共打了五十多眼井。有了充足的水源,不仅使盐化集团年产值增至两亿多元,而且使盐湖周围建成了大型喷灌固沙工程。植树造林七八百公顷,形成了一条长十五公里、宽一点五公里的防风绿化林带,保护着吉兰泰盐化集团。

一九八三年之前,吉兰泰盐湖沙害是十分严重的,春秋两季风大沙多,夏天最高气温为41℃。每年有三十多天刮大风,八十多天扬沙风。由于干旱少雨,沙生植物很难成活。面对严峻逼来的流沙,吉兰泰人勇敢地迎战沙龙。他们提出:“铸造新的绿色长城誓把流沙赶回去!”在成立治沙站的同时,围栏封育了沙害严重地段,因地制宜,大量种植梭梭、花棒、沙拐枣、沙枣、红柳、胡杨等沙生植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共封沙育林草三十多平方公里,压黏土沙障一百多公顷,营造防风固沙林二千多公顷。为了保护盐湖,吉兰泰盐化集团共设网围栏三十多公里,还在育林带周围建成了苗圃、果园、饲料地、蔬菜地三十多公顷。先后引进胡杨十万余株,樟子松、云杉等常绿树五千多棵,以及其他绿化树种计九十万株。现在这里已经建成了一个占地一百多公顷,具有防护、科普、娱乐三位一体的沙漠植物园地。这项工程标志着吉兰泰人治理盐湖沙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离开盐场,刘段长说:“我们盐化集团还有个兰太生物工程公司很值得参观一下。”我想既来之,则安之,恭敬不如从命,就请刘段长带路。这个公司是吉兰泰盐化集团的一个分场,主要生产世界上的尖端产品——胡萝卜素和藻类产品。

天然胡萝卜素是什么?在吉兰泰盐化集团的一册资料上这么写道:“天然胡萝卜素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从海洋盐藻中提取,是一类由多个共轭双键组成的碳氢化合物,以β-胡萝卜素为主,并有多种异构体及衍生物。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言,天然胡萝卜素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首例人工干预癌症的物质。天然胡萝卜素与化学合成β-胡萝卜素的区别在于:天然胡萝卜素除含有β-胡萝卜素外,还含有α和γ-胡萝卜素等类胡萝卜素及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和其他营养素。天然β-胡萝卜素为全反式和9-顺式异构体混合物,人体吸收率大于合成品。天然品中的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内有协同抗氧化作用。α-胡萝卜素还有更强的抗癌能力。”

看了关于天然胡萝卜素的介绍,我突然想起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杏子、胡萝卜、菠菜、芹菜等水果、蔬菜都含有适量的胡萝卜素。早在一九三一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就提出胡萝卜素的防癌作用。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胡萝卜素的论证报告愈来愈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从一种单细胞生物的藻类中,可以提取数量很高的天然胡萝卜素,经过精心计算,其提取率为百分之十。这种藻类指的是盐藻,因为盐湖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适宜于盐藻的繁殖。这样一来,吉兰泰盐湖就有了从盐藻中提取胡萝卜素的广阔前景。于是,一九九一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培育盐藻、生产天然胡萝卜素和藻类产品的企业兰太公司生物工程分公司,成功生产天然胡萝卜素。我发现兰太公司生物工程分公司荣获大奖很多,主要有: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印度尼西亚中国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展览会金奖,墨西哥一九九二年中国实用技术及产品贸易会银奖。并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该公司现在已经与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沈阳医科大学等单位合作,不断攻克难点。现在天然胡萝卜素已走向世界。

【作家晓音简介】晓音原名殷俊玺,陕西省乾县人。一九六八年二月入伍,一九六八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金刚钻”团新闻干事、六十二师政治部秘书、师党委秘书、团组织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和主任、师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副主任兼《西北军事窗》杂志副主编、兰州军区革命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正师职调研员、宁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大校军衔。

【亚洲华语文旅 编辑 曹琳 责任编辑 李毅】